最近這陣子, 軟體業的朋友同事們都離不開裁員這個話題. 在科技業將近二十年, 待過的公司約有一半發生過裁員. 年紀大了就是這樣, 該經歷過的一樣也不少哈哈哈. 因為最近常聊到, 就想說來寫個不完全手冊, 讓大家一窺裁員的神秘面紗. 我當然是想好好組織一下內容, 但最近真的太忙, 敝公司前陣子也跑了一輪裁員(苦笑), 所以暫時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以後有空再重新 organize 吧.
免責聲明: 雖然這是我在美國科技業的所見所聞, 但這邊是講大部分狀況, 請大家還是用自己的判斷來看個人狀況. 我工作過的公司以軟體業為主, 產業間的不同超出我的經驗範圍. 如果你有不同產業的裁員經驗,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裁員跟你的工作表現有沒有關係?
帳面上, 有沒有被裁, 跟你的工作表現是沒有關係的. 一般公司都會有幾種員工表現的審核機制: 同事與組員互相評價 (例如 360 reviews), 員工自己評價設目標 (例如 annual review), 另外還有主管對組裡每一位員工的評比 (例如 calibration). 我待過的公司通常都是這幾種類型的混合版, 成為最終工作表現的評比. 工作表現不佳, 通常會走的路線是 1. fire (直接開除), 通常會主管跟公司律師一起合作要跑些流程, 主要是證明這位員工完全不適任. 在美國隨便亂開除員工可能會有官司麻煩, 所以證明員工不適任的過程通常會有律師一起, 才不會以後被告. 2. 放不適任員工到 PIP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 PIP 沒過就是開除.
裁員是公司縮編節省預算, 或是改變方向等等, 造成有些職位不再需要所採取的手法, 而不是把工作表現低於標準的員工踢掉的方法. 人資用語為 RIFs (reduction in force ). 如果你平常表現就不如預期, 被一起裁掉當然是有可能的, 但是反過來說, 你的工作表現有達標, 甚至很優, 不代表就不會被裁. 裁員跟工作表現通常沒關係, 這個觀念非常重要! 不管你以後遇到的同事被裁過, 或是自己被裁, 都不要覺得是因為能力不好, 這是很多人誤會的地方. 在美國的科技業, 公司的營運, 員工的薪資, 跟股價緊緊相繫. 而很不幸的, 華爾街的人把很多軟體科技股看成是 “growth stock”, 這意思是說他們覺得這些公司的 revenue 是要永遠往上漲的. 笑死人, 世界上有這種事情嗎? 長期來看都是往上沒錯, 但是不可能每年都往上啊!! 而且不少科技巨擎, 像是 FAANG 這種, 還有上漲幅度的差別, 如果往上的幅度不夠大, 就算公司有賺錢都會被看成表現不佳 (暈). 然後表現一不佳, CEO 馬上就要秀出他有在營運上想辦法改善的樣子. 要在帳面上擠出更多盈餘的最快方法就是裁員了. 所以裁員跟股價的關係, 遠遠比跟員工表現的關係要大得多.
踏入了軟體科技業就要有這個心理準備: 你的職涯 99% 會遇到裁員. 每次的經濟大變動, 科技公司都會有大量裁員, 因為科技公司跟股價緊緊相繫的緣故. 更不要說大公司經常有 M&A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每次的併購經常伴隨裁員發生. 我在迪士尼五年的時間, 自己的組就親身經歷了五個併購案, 每次一併購, 過不了幾個月就會裁掉職位相同的員工, 這算是標準做法了. 雖然被裁的通常是被併公司的員工, 但是很多公司會趁這個機會把組內太肥或不賺錢的部分ㄧ併裁掉, 因此踏入這行就不要把裁員看得太嚴重, 因為裁員發生的機率比你想像的要高.
好了, 帳面上是跟表現無關, 那實際上呢? 我只能說如果主管平常已經對一個不合作的組員不爽很久了, 現在要叫他選組裡誰被裁, 他一定選那個人啊! 所以裁員跟工作表現沒有直接關係, 倒是跟做人機不機車可能會有關係. 平常當個好人, 幫忙同事, 幫忙上司, 就算到時候被裁, 你在組裡的高人氣, 會讓組裡的人非常願意幫你引介下一個工作, 在 LinkedIn 幫你寫好話, 或當你面試的 reference.
我面試的時候要不要誠實說我被裁了
不需要.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找新工作, 你可以說要找更好的機會, 要找不同的機會, 試試看不同的公司等等, 這種罐頭回答是可以的. 你要講被裁也可以, 但是不一定要講. 一般狀況來說, 除非是那種很沒制度的公司, HR 很不專業 (像是 A 輪新創?!😅) , 不然前公司 HR 接到外面公司來查 reference, HR 不會透露這位員工是自願離職還是被裁. -> 這是美國公司的狀況, 台灣的我就不知道了 😅
當公司發生這些事情, 可能會有裁員
看過聽過不少的裁員事件, 我這邊可以總結幾個常見的劇本跟大家分享.
劇本一: 大環境不佳, 剛開始只是零星, 結果科技業有點 FOMO (怕跟不上潮流的焦慮), 就算有賺錢也是跟著裁一裁表現一下 CEO 有在做事. 平常大環境還 ok, 但是你所處的 org 一直燒錢, 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公司的 all hands 跟財報不要漠不關心, 這些資訊可能會讓你嗅到改組或裁員的訊息. 像這一次 Amazon 裁員就裁了很多 Alexa 的組員, 因為 Alexa 一直找不到可以賺錢的模式. 如果你是待新創的話, no brainer, runway 等於裁員的時程表. 不過新創的缺點就是它不像上市公司照規定要有很多資訊公開, 很多時候公司的錢快燒光了員工都不知道(歪).
劇本二: M&A, 就是我上面講的併購. 當併購發生的時候, 不管你的公司是被併, 還是併人家, 可以去網路上查一下兩間公司的同質性. 如果兩間公司沒有互補, 裁員發生的機率比較大. 像我之前在迪士尼的時候, 迪士尼本身就有組在做手機遊戲, 那現在併了另一家做手機遊戲的公司, 你覺得裁員的機率大不大? 當然是很大, 因為兩個公司的組員同值性太高.
劇本三: 公司或 org 營運不佳, 還不確定會不會有裁員, 但是開始鋪路裁員. 這在我目前公司, 還有我老公前公司都發生, 劇本是一樣的: 先是從外面請來一個 CEO/CTO, 或是某個 org 請了一個新的 VP/SVP, 來代替前一位. 這些外面請來的人, 是來拯救公司或 org 每況愈下的 revenue, 給的時間也很短大概半年或一年, 如果沒起色裁員就會發生. 也因為他們跟員工不是很有感情的, 畢竟是新來的人, 所以他們在裁人方面完全沒有顧忌, 可以說就是請來做 dirty work 的最好人選. 那你怎麼知道前 CEO/CTO 或 VP/SVP 是被請走, 還是自己離開的? 這就要看你平常在公司裡的人脈怎麼樣了. 以我過去的經驗, 這種事情是很難瞞得過員工的. 帳面上都是罐頭式的 goodbye email 感謝某某人過去的付出, 他想要找下一個冒險什麼的, 但是私底下你一定會聽到同事或上司意有所指地說剛離開的那位是被請走路的.
劇本四: 上市公司拉了 private-equity firm 或是某些 venture 進公司董事會, 代價是這些投資公司會買下公司一部分股票. 這些投資公司的賺錢模式就是: 持股之後, 就可以入董事會 -> 可以干政的意思, 然後把這間公司的報表弄得比較好看. 裁員啊, 節省開支啊這種當然都有可能. 報表好看, 股價就上去了. 股價一上去, 投資公司就可以賺到股票增值了對吧! 甚至可以安排把公司賣出去 (然後併購案發生以後可能又是一波裁員, 走到劇本二). 從年代比較久遠的 Yahoo, 到最近例如 Starboard 在 2022 買下 Salesforce 持股(然後沒幾個月 Salesforce 就裁員了), 都是劇本四的標準版. 上市公司帶這些投資公司進來, 通常都會上新聞, 而且公司內部會宣布(像是 Starboard 買下 Salesforce 股份就有上新聞). 新創帶投資公司進來是好消息, 上市公司帶投資公司進來通常沒什麼好事情. 如果哪天你發現 CEO 宣布有投資公司進來, 你又不是在新創, 皮就要繃緊一點了.
今天先這樣, 下一篇我們來點比較臨場感的: 裁員發生的當天, 是什麼狀況.
(最後更新: 2023.02.09 / 2022.02.10 / 2024.02.25)